<ins id="csiwo"></ins>
      <track id="csiwo"><cite id="csiwo"><span id="csiwo"></span></cite></track>
      <cite id="csiwo"><track id="csiwo"></track></cite>
      <acronym id="csiwo"></acronym>
    1. 欄目通圖

      教育視角

      當前位置:首頁>>教育視角>>閱覽文章

      教育要面向未來,但更要傳承歷史

      閱讀:14066 次   發布者:wd 來源:校務辦   發布時間:2018/1/23 8:15:06



      與步入新時代的中國同步,中國教育正發生著深刻而廣泛的變革。伴隨科技迅猛發展,世界對未來教育和人才的需求均在發生歷史性變化,教育及學習范式的變革正悄然進行,并成為國際教育界共同關注的研究課題。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會給未來教育帶來怎樣的機遇與挑戰?未來課堂會是什么樣子?教育如何在日新月異的變革時代堅守教育的本原和初心?作為教育媒體,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教育的未來,希冀把握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新年伊始,本報策劃推出教育面向未來系列評論,期待與讀者一起探討這一重大命題,在觀點碰撞中擦出思維的火花,照亮未來教育的輪廓。

      新年伊始,對未來教育的暢想不僅應時應景,而且有了真實的含義:一方面,到21世紀中葉,隨著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將迎來偉大復興時刻,中國夢的熱望成為暢想的內在思想動力。另一方面,新技術的迅猛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技術平臺,人工智能升級換代。我們激動地展望未來時,更需要嚴肅地回望來處,更需要明白學以成人的根本內涵,這才是不忘初心的題中之義。

      1917年1月,蔡元培執掌北京大學。他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演說詞”中勉勵:“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大學不當為升官發財之階梯。他勉力建立一個“學術社會”,艱苦卓絕。其時正值中西文明融合,以蔡先生為代表的一代中國知識分子面對西方文明,植根自己的文明傳統,做出融通的理解。這樣的視野今天仍無出其右者。面向未來,我們更需要致敬前賢,承繼傳統。

      在大約320年前的意大利那不勒斯港口,生活著人文主義教育家維柯。后世的歷史學家遺憾地說:要是意大利聽從了維柯的教誨,如果像在文藝復興時代那樣,就起到了指引歐洲的作用,我們的智識的命運難道不會有所不同嗎?遺憾的是,現代教育的理想聽從的不是維柯,而是笛卡爾和萊布尼茨。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追求的是確定性與研究方法,是推理的清晰、普遍的公式——知識不斷以匿名的、抽象的形式出現,日漸遠離人的生活。這充沛的動力推動著現代社會一路狂奔到今天的科技世界。人類變得更高貴了嗎?我們正在經歷著卡西爾所說的人的自我認識的危機,這導致了人的碎片化,人的思想和活動有多少種大方向,人就被分裂成多少個部分。

      歷史的三岔口可能就在320年前的那不勒斯,維柯孜孜不倦地解讀著拉丁詞匯中所承載的古希臘、羅馬的智慧——其時的歐洲已經日漸遺忘。譬如教化,教育是一個富于人性和使人具有人性的過程,指的是把學生作為一個整體提升到人的文化層次的過程,教育應當創造完整的自我,這與僅僅學習和掌握課程的重要內容截然不同,只在理智上掌握各學科代替不了這個過程。維柯闡明了一種人的教育理想,它完全基于對古人和修辭的研習,基于智慧、雄辯和審慎的相互聯系。他指出,語言的不足、心靈的意見和靈魂的激情,都有可能導致人性的腐敗。因此,教育有必要用智慧來矯正,用雄辯來馴服人的沖動,用審慎來引著他們離開謬誤,用德行來對待他們以贏得善意,人應該確實地知、正當地行、高貴地說。

      1000年前的巴黎,歐洲剛從十字軍東征的血腥中蘇醒,沒有國界可以阻礙思想的力量,思想將在聚集中歡騰。在巴黎圣母院的回廊上,在教席周圍,聚集著來自歐洲各個角落的學生。在這里,他們最有機會找到自己所尋求的東西,法國乃至歐洲其他社會的學術生活都有了一個固定的中心,界定明確,不易更改。教育體系開始以一種新的方式組織起來,成為穩定的、有規律可循的、非個人的組織,這個機構就是大學。在巴黎大學的基礎上,全新的教育體系、學術風格乃至思想風尚得以發育。

      再回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時代,中國教育的精神基因——教人學做人在那時奠定。其時的教育既無學校也無課程,更無年限,還無群眾集合之講會,但有偉大的教師,孔子被尊稱為至圣先師。他是以身教、以行教,教育在教者與學者的生命中交融為一。中國教育最重要的是師道,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生命、教育的精神在代代學生之間傳遞。

      在這前后,雅典的教育家伊索克拉底闡述過受教育者的特征首先,他能夠處理生活中的日常事務,能夠因為適應生活而快樂,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其次,他的行為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是端正和得體的,如果碰到一群態度不友好和難以相處的人,他能夠以平和的心情去面對。他處事公平,溫文爾雅。第三,他能夠適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厄運和痛苦中不氣餒,表現出男子氣概,符合自然賦予的特點。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從不恃寵驕橫,也不因成功而忘乎所以。他始終做一個睿智的人,在機遇賦予他一些成就而非完全憑自己才能獲得的時候,他更應該持節制的態度。那些在靈魂方面表現出和諧的人,那些我稱為智慧和完美的人,即具有完全美德的人,才是真正受過教育的人。

      做這番回顧,意在示明,教育是人對人的教育,堅持教育中的以人為本,即意味著人是心、手、腦和諧發展的,不能單純以智力的發展取代人的情感培育。舍此,這個人將是空洞的。

      個體的學習亦不能替代教育。教育是站在的高度對個體人的教化培育,沒有的積累,人的經驗是碎片的,人的感受是孤寂的,文明將是封閉與斷裂的。人的教育只能放在真實的社會生活、具體且復雜的歷史文化境遇中,由富有情感與意志的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春風化雨般地耐心進行,即以文化人。舍此,這個教育將是輕狂的,也將是虛妄的。

      教育面向未來,但教育更是傳承歷史。教育制度與學校制度是最古老的制度,學校也是最古老的機構之一。沒有歷史感的文化是輕浮的文化,沒有歷史確定性的民族,只能俯仰逐風,同乎流俗。

      終始惟一,時乃日新。

      你對網站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與網絡管理員聯系,建議采用1024*768以上屏幕分辨率瀏覽

      版權所有:南京市江寧高級中學 Copyright © 1999-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信息發布:校務辦公室  技術支持:信息中心 儲老師 留言

      學校地址:南京市江寧區天元東路699號  聯系電話:025-52173900

      蘇ICP備05008523    蘇公網安備3201150201013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