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談論未來的時候,未來已來,當我們討論將至的可能性時,將至已至。面對席卷而來的未來浪潮,我們只有以變革的姿態迎接未來,決勝未來。
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互聯網在教育中的應用停留在輔助階段的現象已經處在重大變革的前夜。本世紀以來,我國政府始終不遺余力地推進教育的信息化,并強調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三步跨越,基礎設施建設走在了發展中國家的前列。我們必須再接再厲,主動擁抱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通過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把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供給可選擇的教育。小型化、多樣化、個性化是信息社會的基本特征和持久走向,個性化教育的要求將是社會對教育的最大訴求,也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最重要保證。我們要深化教育領域內供給側改革,提供多種資源、多種渠道和多種模式的教育,提供良好的選擇機制,不斷提高適合教育的水平。
轉變教師角色。簡單重復的勞動被技術取代之后,教師的工作內容將聚焦于更復雜、更富于情感性、更富有創造性和藝術性、更具互動性的“人”的教育活動。學科分化、分科教學的地位將不斷下降,復雜性教學的意義將不斷上升;低情感教學任務將逐步被信息技術所替代,教師將聚焦于高情感教學活動;當機械的、簡單的、標準答案的教育更多由技術手段完成之后,教師則更多從事創造性、藝術想象性的教育;學生只是接受知識“容器”的觀念在未來教育中將被徹底摒棄,學生既是知識的接受者,也是知識的創造者,師生教學活動既是既有知識的傳遞過程,也是新知識的創造過程。
創新教育管理。統一性、標準化、以教定學是現代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招生、學籍、學分、文憑、職稱、職位等的控制是教育管理的關鍵要素。互聯網思維有幾個最重要的特征:一切皆可聯系,人人都是中心,數據是最重要的資源,共享才能共贏。相應地,打通系統障礙,破除條塊分割體制,增強非線性聯系,從單一中心走向多節點中心,擴大開放,減少信息不對稱,改變零和游戲觀念,促進健康競爭,探索和建立適應互聯網背景學校教育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辦法,是擁抱未來教育的重要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