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高級中學“三風”解讀
江寧高級中學始建于1934年,前身是縣立江寧中學,先后五遷校址,六易校名。自1980年被確定為江蘇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后,全校師生承繼優良傳統,團結協作,推行改革,確立了“立足終身發展,為學生做人、求知和創新奠基”的辦學理念,逐步形成了“誠實、嚴格、勤奮、創新”的優良校風、“嚴謹、求實、進取、愛生”的淳樸教風和“勤學、精思、好問、多練”的濃厚學風。
一、校風
1、釋義:
校風是一所學校所特有的占主導地位的行為習慣和群體風尚,體現為一種獨特的心理環境,它穩定而具有導向性。具體表現為領導者的工作作風、教師的教學作風、學生的學風和職工的工作作風,同時也反映全校師生的道德水準和治學執教的風貌。所以,每一個師生員工都要關心和支持學校的校風建設,共同創造校風形成的良好的校園環境。
2、解讀:
(1)“誠實”——“誠實”是一種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作為教師為人誠實,做人大氣,表里如一,教人求真,課堂樸實無華,深諳課堂教學真諦,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深入淺出地上好每一節常態課。作為學生腳踏實地,一絲不茍,扎扎實實地學習,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成為終身學習的楷模,學生之間要合作學習,取長補短。我們提出誠實的要求,旨在通過各種活動,在長期不懈的教育和影響下,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
(2)“嚴格”——“嚴格”就是指工作中做到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認真負責,從嚴要求。就是對工作、對學習、對生活要有科學嚴格的態度,認真扎實的作風,腳踏實地的精神;不弄虛作假,不貪圖虛名,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嚴格遵守師德規范,嚴格遵守學校的一切規章制度,嚴格遵守社會公德和家庭道德,做一個有職業道德和真才實學的人。因此,嚴格自律是教師的職業道德的底線,是教師應有的最起碼的素質和人格。
(3)“勤奮”——“勤奮”是為學之本、成功之途,古人“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的話,就說明了其中的道理。常言道:“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才能來自勤奮學習。在學習的道路上,只有勤奮踏實的將一點一滴的知識掌握,才能最終走向成功。勤奮是一種態度,一種品質,一種精神。為教者惟有勤奮才能博學,惟有勤奮才能善教,惟有勤奮才能積累經驗,惟有勤奮才能磨礪意志。教師以“勤奮”為人師表,自能學高身正。
(4)“創新”——“創新”是指在日新月異的知識經濟時代,在面臨和迎接世界科學文化發展、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任務的挑戰中,要樹立自主學習的理念、全面學習的理念、創新學習的理念、終身學習的理念;形成勤于思考、善于發現,勇于探索、大膽實踐,敢為人先、不畏失敗的健康心態。工作中,思想要寬,敢于領先,大膽實踐:思想要新,敢于標新立異,走出具有自己風格的路。
二、教風
1、釋義:
教風是教師在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教育教學的特點、作風和風格,是教師道德品質、文化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技能等素質的綜合表現,是其人格、修養和知識等內心世界的特定的外化形式,是學校形象的靈魂,是校風建設的關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強調為師者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有高尚的師德。優良的師德、高尚的師風是搞好教育的靈魂。
2、解讀:
(1)“嚴謹”——“嚴謹”就是教師不僅要有實干精神,也要有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一種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教學工作不容許半點馬虎,傳授知識也不容許出現任何紕漏。應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因時因地制宜,求真務實。它要求教師對工作、學習和生活要有認真、細致、嚴謹、扎實的態度和作風。以腳踏實地的態度來對待工作;以嚴謹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學術;以誠心向學的態度來對待學習;以執著不懈的精神來追求真理。
(2)“求實”——“求實”就是做事要實事求是,說真話,辦實事;做到學習要扎實,為人要誠實,生活要踏實;做到腳踏實地而不弄虛作假,實事求是而不隨波逐流。求實是教育科學的內在要求,也是師德的重要條件。作為教師必須按照教育教學的規律,扎扎實實地學習,扎扎實實地開展工作。所以,求實是一種睿智,唯有遵循規律,實事求是,認識自我,方能“百戰不殆”。求實是一種勇氣,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求實又是一種恒心,持之以恒,堅信“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3)“進取”——“進取”就是要奮勇前進,矢志進取;敢于爭先、自強不息;發奮努力,不畏艱難;鍥而不舍,永不懈怠;努力學習,不斷進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獲取知識要不怕吃苦,不怕困難,奮力拼搏,才能成功。我們時刻要有積極的心態,創造讀書學習、追求上進、永遠向前的積極人生。教育學生努力做到“成績面前不停步,困難面前有信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它要求教師具有樂于吃苦、勇于奉獻的思想境界,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的工作態度,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的實干精神。
(4)“愛生”——“愛生”指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愛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靈魂和核心。①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堅持正面教育,重視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②言傳身教,教學相長,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建立民主平等、親密的師生關系。③妥善處理學生中的各種問題,尊重學生人格。對學生不歧視,不諷刺,不體罰或變相體罰。④作業量要適中,難易適度,注意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加強對學生衛生、健康與安全的教育與督促,關心和愛護生理缺陷、病殘和有的困難學生。
三、學風
1、釋義:
學風是指學生集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是校風主要內容和校風建設的歸宿,是學校文化長期積淀的精華,是一所學校辦學水平和校風的集中體現。優良的學風包括:正確的學習目的和巨大的學習動力;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尊師敬友、互幫互助的人際關系等。一所學校學風好,校風必然正。
2、解讀:
(1)“勤學”——“勤學”是一種態度,一種品質,一種精神,學生應該勤奮刻苦,只有勤學才能成才,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業精于勤而荒于嬉”,唐代的韓愈在總結了古今多少成功的經驗后,說出了這句有力量的話。學生要勤于思考,勤于學習,勤于探索,刻苦努力,崇尚實踐,學以致用,在勤奮中積累知識、經驗,在勤奮中磨礪意志。“天道酬勤”,這是一條規律。要想取得成功,必需經得住磨煉,用勤奮之斧去鑿開一條通向成功的道路。
(2)“精思”——“精思”是指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在充分地接受知識的同時,經過認真地思考和消化,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來提高自身素質。學生要善于思考,主動探究,養成思考的良好習慣。孔子曰:“弗思何以得?”因此學習中既要有欣賞式的接納,還要勇敢地質疑,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不斷的發現和質疑中學習和思考。世間萬事皆學問,因而,學習中只強調思考已經不夠,還要精于思考,要求圍繞學習中的知識多想多思、巧想妙思,學會挖掘問題的深度和廣度。
(3)“好問”——“好問”就是在學習中主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要愛提問、敢于質疑問題。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學生不僅要“學答”,更應要“學問”。對不懂的問題向老師、同學請教,直至明白。好問不僅要勤奮,更要掌握科學的方法。學習是主動的過程,是快樂的過程。好問才會有出路。
(4)“多練”——“多練”就是動手實踐,訓練技能,提高知識遷移和應用的靈活程度。學生要自主地運用“雙基”去解決實際問題,在拓展知識的應用領域中形成“自主學習”的技能和對知識的遷移應用力,提高對知識的變通、融匯和再造能力。學習熱情大部分來源于成功的體驗,反反復復的成功體驗是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不斷地創造機會,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1